Peopleware: 脑力密集产业的人才管理之道这一本书的第十七章:自我修复的系统,‘一个之前采人工运作的系统,一旦被自动化之后,它就变成决定论的(deterministic)了。新系统只能按建造者明确规划的部份做出回应,所以自我修复(self-healing)的特性就丧失了,任何因应措施都必须在一开始就提出来,倘若系统需要修复,就只能在它运作的体制之外进行,维护人员把系统拆开、重组,将新规划的一或多项因应措施加进去。’想想老旧汽车跟先进汽车的差别,我们都知道先进的汽车都有配备复杂的电脑系统,这应该可以算是决定论的系统,当然当它故障了,我想你不会很容易的修复它,可是电脑系统不复杂的汽车,搞不好有些朋友还可以手动修复说,哇,或许找上工具达人就可以解决。所以这篇文其实是满容易理解的,应该也不用多加阐释,但是我还是会把一些专有名词带入,好让我们可以更专业一点。
‘非决定论的(non-deterministic)系统经常可以轻易、优雅地自我修复(有时一毛钱也不用花,对啊,就像我那台有很奇怪点烟器的Toyota一样,但是我朋友的朋友他就免费帮我搞定了,这时候的音响、点烟器跟后照镜都可以动了),原因就在于配合系统运作的人对根本的目标相当清楚,当突然有新的状况出现时,他们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做才合理。’
现在要来谈谈方法论(Methodology),你是否也跟我这样想过,‘假如能突破自我限制,做到即使员工平庸或无能,而组织依然优异,岂不更好?这简单–我们只要有方法论就行了。’你觉得这可行吗?当然狄马克说一旦做到了决定论的地步,就一样再也无法回到自我修复的特性了,这里也提到方法论跟方法是不同的,‘方法是完成一项工作所应采取的基本步骤,方法不存在于厚厚的手册里,而是在工作执行者的脑中,这样的方法包含两个部份:(专为手边进行的工作)量身打造的计划,以及为有效执行该计划所需要的许多技能。’
‘方法论意图将思想集中化,任何有意义的决定都是由方法论的制定者所决定,而不是由被指派做该工作的人。’
方法论会产生的影响:
‘文书工作的泛滥
方法的不足
责任感的缺乏
士气全面低落’
这里我怎么看就好像是ISO认证的影响啊,一堆的手册(只会制造问题,而非解决问题),里面因为方法的不足,结果造成手册时常地变更,出错大家都可以归咎是手册的错,而管理者也常常会认为员工无能。
上面提到的是如果大家愿意遵从这个方法论所造成的影响,还有更扯的是不甩这些手册,所以也有一种叫做恶意的盲从(malicious compliance)现象以及按规定办理(work to rule),碰到了这种情形,有时我看我们都会说这个人怎么这样猪脑袋啊!
但是方法论也有一个好处,就是方法的归一(convergence),也就是我写程式时最希望人可以将作业标准化,标准化所指的就是方法的一致,而不是乱七八糟的方法。而要有归一的方法有一些柔性引导方式:
训练
工具
同侪审查(peer review)
好了,你是否跟我一样也曾犯过这种高科技幻觉,因为我曾简单地认为‘科技就是一切’,直到我信了神,我才觉还是有不能够的地方啊。
这里也提出了一个叫做先导专案(pilot project)的方式,这与方法论相反,但是我想很多公司应该都有这种制度,所以应该不足为奇。
对于霍桑效应(Hawthorne Effect),‘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,而改变行为倾向的效应。来自于1927年至1932年埃尔顿·梅奥在西部电器公司(Western Electronic)的霍桑(Hawthorne)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。’,我也不想多讲了,看维基有更详细的资讯,这让我想到拍照时,如果你让模特儿发现你在拍照,多半是会很矫柔做作的,但是如果来支望远镜头偷拍的话,我觉得我们可以拍出很多自然的画面,要解决霍桑效应的问题应该就在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