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要写1688这年,为什么不写1820那年约瑟.斯密的第一次意象?或为什么不是1830这年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的复兴?当然写1970年ㄚ琪的出生应该也无不可。
我只知道作者魏而思(John E. Wills, Jr.),美国南加州大学历史教授,专攻东西文化交流史。所著《胡椒、枪炮、战地谈判:1662-1681荷兰东印度公司和中国》是这个领域的重要著作。《名山》(Mountain of Fame: Portraits in Chinese History)是他另一本以一般读者为对象的名著。
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
1688年,“现代”刚破晓,在异域和异域之间,人类所经验的“世界”仍是多数,但一个“全球社区”已开始展开、成形。地球转动,阳光从蓝灰色的太平洋出发,移向日本和吕宋岛的海岸,照见北京城西郊牛街的清真寺;隔着大洋,在美洲大陆,不少欧洲人正梦想着新的梦。
作者自述,他在对欧洲与中国关系史的“正规”研究中,偶然遇见了书中的故事,从一个意外发现找到另一个惊奇,遂如此这般放任自己漂流于那一年自东徂西的世界。他说,本来也不一定非是1688不可,但希腊浪人康斯坦丁.法尔孔在暹逻宫廷被处死,康熙皇帝手下大将施琅遣人前往马达拉斯,使1688成为无可避免的选择。
先别问这一切隐含了什么。这是一名博通东西古今的历史学者回顾“现代”的黎明,所发出的浩叹,诗的浩叹。若问“意义”,也许在于:史学家作为一个人的思绪,广阔的视野,历史叙述的乐趣,以及一次回肠荡气的机会。
就像ㄚ琪办了美签,订了机票准备美国行了,当ㄚ琪在订机票时,从台北早上飞到东京,这时已经下午了,转机从东京飞到洛杉矶,但是这时洛杉矶才刚早上说,这的确是很奇妙的经验,主要还是地球的自转,造就了这样奇妙的感觉,我还满喜欢这样的感觉,只是怕肉体障碍克服不了时差的作祟吧。
这是一本历史书,但是从第一章的The Empire of Silver的白银帝国,这可不是描述中国第一富商传奇“天成元票号”的白银帝国啊,ㄚ琪读完这章时,感觉是描述1688年的西班牙在美洲的稗官野史,不知是正史还是野史,总之ㄚ琪在历史课本没读过,而且这些历史可能来自基督教会的纪录,本来兴趣满满,后来读到有点闷,因为都没不了解其中的历史。
不过中间有看到一段巴洛克,来自维基的这样解释,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,不仅在绘画方面,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,包括音乐、建筑、装饰艺术等。
“巴洛克”(—Baroque)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“变形的珍珠”(—barroco)。作为形容词,此字有“俗丽凌乱”之意。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“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”,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,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,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,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。
我们不是常常在一些古迹上说这是巴洛克建筑吗?原来在那个殖民时期,美洲也是有这样的经验啊,不知去美国可不可以看到这样的建筑呢?
那么去欧洲呢?可以看到文艺复兴的历史吗?
好了,主要是谈西班牙帝国的事迹,兼容谈修女跟传教士的故事,再谈到菲律宾时,也把华人扯进来了,1521年麦哲伦探险队航海时抵达菲律宾,随后西班牙于1565年起占领菲律宾,展开长达三百多年的统治。原来中间牵扯到西班牙人不能忍受非基督徒的华人,所以华人在菲律宾那时有被破害,这段历史我也没听过,但其实当我发现当Abigail Adriano这是菲律宾名字,中文叫谢淑英姊妹,讲述谢是她祖父的姓,才知道原来她也有华人的血统,这才让我觉得华人在菲律宾也是很厉害的啊。
看历史总觉得自己是置身事外的感觉,1639~1714我外祖母的祖先刘氏登魁公来台,之后的‘来台二世(二房祖):刘使、字国祯、谥厚朴,生于康熙九年,西元1670年,卒于乾隆十一年,西元1746年,雍正二年任左营守备(注一),雍正六年任前营游击(注一),乾隆四年任左营游击(注二),乾隆五年任右营游击升任浙江瑞安副将(注三),乾隆年任南台水师营参将(注四)。’,就在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年间当官,1688不就是在这个年代,这就让人有趣多了,我其他的祖先1688年在做什么,我还没查到,我希望我可以查到,但愿有同宗的人可以出面告知,这个家谱做来就有趣了。
当ㄚ琪写完这篇文时,看来又多了一篇回忆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