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让工具牵着走

这是在一座小行星的新饮食方式里的第11章行向无边希望中的第三个解放观念,让工具各司其职,开发人的悟性中的一个章节,作者提到人因为喜欢制作并使用工具,必然会认为生物工程食物等新工具能够拯救人类,也因此经常忘记应该让工具信守本分,却反而让工具牵着鼻子走。

[adsense][/adsense]

作者也提到市场制度也是工具,不过却成了专制暴君。1987年作者访大陆时听到“市场制度是条光明大道,让人人富有!”反讽毛泽东时的宣传。

开放市场并淡化政府角色的全球化是个专门术语,外交事务专栏作家汤玛斯.傅立曼在《了解全球化—凌志汽车与橄榄树》一书中,将全球化的力量做了一番阐释;他说,狮子的首要任务是捕捉猎物,因此羚羊只得快跑以求逃过一劫,“全球化的道理也是一样。”每个人都要不断地跑,只是“并非每个人都跑得够快。”

即将于今年终止个人网页的TG其网址www.tglin.idv.tw将在今年九月到期,他有一篇《一座小行星的新饮食方式》读后感,提到很多关于全球化的感觉,为避免大家以后看不到,ㄚ琪全部复制于下:

近几年来的国际经济议题,似乎总是脱离不了“全球化”这个新兴名词。而国内媒体并不十分深入探讨这个名词所代表的真正意义,追随美国大资本家所代表的“主流观点”,将“全球化”与“未来世界的美丽与繁荣愿景”画上等号;而欧洲各地不断风起云涌的“反全球化运动”,似乎都成了一群破坏体制的年轻激进者了。

先前 TG 只得到国内封闭空气培育出来的认知,只对这些名词有一点点概念;加上国内对此一议题的传统上,必定与政客们的执政利益相关,于是个人所得到的认识,或多或少也有些偏颇。在读完这本由美国作家“法兰西丝.拉佩(Frances Moore Lappe)”的新书《一座小行星的新饮食方式》(大块文化出版、陈正芬译)之后,突然对我们这个世界的运作现象,感到一股森冷的寒意。为何这种牵涉到全体人类生存大事,从来就不是知识界讨论的主题?

TG 知道过去曾经轰动一时的“绿色革命”——以新的混生种子与化学农业,来增加单位面积谷物的产量,这么一种“科技造福人类”的美丽故事,它的后头竟然是更多的悲剧∶不仅人民的饥饿情况毫无改善,还使得更多农民染病、贫困、破产、自杀…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
据作者本人实地跑过几个现场(巴西、孟加拉、印度、肯亚、法国……)之后,再根据冷冰冰的数据发现,从三十年前开始提出的“粮食短缺”的口号,从来就没有真的成真。(岔个题,当时的知识份子,如写科幻小说成名的艾西莫夫,就不断地在书中强调这个观点)换句话说,全世界的粮食从来就没有“不足”,真正还会造成饥荒的现象,根本上是“分配上”的问题。一味地要求农产品“产量”的增加,对人民脱离贫穷和饥饿是一点关联都没有的。

这种现象看似矛盾,但确实存在。其原因错综复杂,但最重要的因素,就是“农业工业化”的后果。也就是说,以美国大企业主导的活动,让农业再也不是“种地养生”这种单纯的供需关系,而是把农业当成工业生产的方式,投入大量资本、使用各种生产原料与工具、强调“出货速度”和“产量”。这么一来,使得美国本土的“农夫”再也不是“农夫”(连职业栏都取消这个名称),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个犹如工厂老板的“农庄主人”。这么一来,小型自营的家庭农业,根本就没有存活的空间。

原本是一种供需关系的竞争,再套上了“全球化”这么一个冠冕堂皇的光环,来为他们的道德掠夺“解套”,现代资本家承袭上个世纪的殖民地经济农业,让一些贫穷国家更加地贫穷。比如说,巴西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咖啡豆输出国,理论上说,她应该是一个十分“富裕”的国家,但巴西每年却有上万名儿童饿死!原因在于“咖啡”养不饱人民;政府以及地主将耕地用来栽种咖啡,而不是养活人民的谷物,然后将这些属于“奢侈品”的作物输出到欧美等先进国家。有钱有闲的人享受香醇的咖啡,跨国企业与政府赚满了荷包,留下每天辛苦工作又填不饱肚子的国内民众……用这种观点来看,“全球化”根本是资本家吃人不吐骨头的法宝。

另一方面,所谓基因改造食品(GMO),也趁着这波风潮,不只剥削了人类,还剥夺了这座行星的健康。在印度旁遮普,作者见到了跨国生技公司打入当地农业界,藉由提供新型谷物的种子,说服当地农民改种这类具有“高产量”价值的作物,并搭配上化学农药和肥料。由于这类作物的种子是“注册”过的、美国总公司拥有“智慧财产权”的,于是印度农夫只得不断地向公司购买种子;过了一段时间之后,农民发现他们根本无法再负担高额的肥料和农药,而土地也早被化学农法污染了,使得农民破产。另一方面,污染的土地、水源也难以回复了。

读到一连串怵目惊心的田野调查纪录,TG 才总算对这几年来的许多事件,有了更进一步的体认。诚然作者本人有一定的取材偏好,但她所举出的例证却绝对不能以“阴谋”来将其污名化。为何美国如此不余遗力地推动“全球化”运动?为何智慧财产权弄得人际关系永远只有利益?为何大企业宁愿砸下大钱解读生物基因?为何世界上许多贫困的国家仍有傲人的农业输出?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,似乎都要向全世界百分之一的大资本家来给大家一个解答。

本书不光只是批刺跨国企业家的恶行,也介绍与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新方法。作者所谓的“生活民主”,就是要人民自己实现自己正义的作法,而不是盲目地听从大官、有钱人、专家的指示;更何况,许多专家的背景绝对称不上“清白”。TG 手上有一本《科学人》杂志第卅一期(2004 年 9 月号),里头一篇《量身订做新稻米》的专文,就是由两位“先正达公司(Sygenta)”的遗传学家所撰写的;而“先正达”正是造成印度与肯亚农民落入“恶性贫困循环”的元凶。

TG 本人蛮认同作者提到的一个观念∶“我影响故我在。”意思是说,人的价值并不在于赚到多少钱、能够消费到多少的物品,而是能够贡献多少影响。从十多年前开始蓬勃发展的网路,放眼望去,有多少使用者是“不求报偿”地提供自己能够贡献的小小资讯,并且以此为乐。所以作者所采访、所实行、所建议的许多方法,如无农地运动、小额低利借贷、自然有机栽种、校园农场与合作社等等,都是从这个方面出发。也就是说,人和人之间再也不是锱铢必较、唯利是图,而是大家愿意合作分享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。听来好像原版的理想“共产主义”吧?

TG 不禁慨叹,新一个世代的、由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化“资本主义”,似乎正重复一百多年前的繁荣假象。天晓得这种经济生活的不平等,到头来又会产生什么要的全球剧变……

全球化是个很耳熟能详的名词,但是我们很少人可以做到,只有少数一些厂商可以做到,但是福或是祸,作者很清楚地说明在食物题上,很多是错误的。

我自认对全球化不是很懂,所以我们家就每年去国外旅游看看外面的情形是怎样,但或许从汤玛斯.傅立曼的《了解全球化—凌志汽车与橄榄树》,你可以更多了解全球化是怎么一回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