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在我已经够好了:克服自卑!从“担心别人怎么想”,到“勇敢做自己”一书的第二章 克服自卑以及同理心的力量里的一节,第一段布芮尼.布朗就写到‘如果同理心是援引自己的经验,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技巧或能力,那么包容就是开放接纳这个过程的意愿。为了准备写这本书,我读遍了一切有关包容的资讯,最后终于在美国佛教比丘尼佩玛.丘卓(Pema Chodron)的作品中,找到强烈呼应我访谈内容的东西。丘卓在著作《转逆境为喜悦-与恐惧共处的智慧》(The Places That Scare You-A Guide To Fearlessness In Difficult Times)里写到:“当我们练习包容时,可能会害怕痛苦。练习包容需要放胆而为,学习放松,缓缓地朝着惊吓我们的东西移动。秘诀在于持续接触那种情绪悲痛而不转为厌恶,让恐惧软化我们让恐惧软化我们,而不是硬化成抗拒。’
[adsense][/adsense]
恰巧这一次在高雄聚会听到教师分享耶稣向门徒教导八福的经文,其中马太福音5:4:“哀恸的人有福了!因为他们必得安慰。”教师课本这样写“主为我们提供哪些方法,使我们能得安慰?(见约翰福音 14 : 26-27 及摩赛亚书 18 : 8-9 中的例子)你在哀恸时曾怎样得到安慰?”
我查看了摩赛亚书 18 : 8-9这样写:
8 事情是这样的,他告诉他们:看啊,这里是摩尔门水流(他们都这么称呼),现在,由于你们都渴望进入神的羊圈,被称为祂的人民,愿意承担彼此的重担,使重担减轻;
9 是的,愿意与哀者同哀,是的,安慰需要安慰的人,也愿意随时随地,在所有的事上作神的证人,直到死亡,使你们得蒙神救赎,算在第一次复活的人当中,而得到永生──
我觉得与哀者同哀就是同理心的表现,就像布芮尼.布朗说的援引自己的经验,经文后面写的安慰需要安慰的人就更高了,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经验,其实很难与哀者同哀,就像女人生产的痛,男生就难体会,当然要去安慰女人生产那就很难了,或许只能用类似的疼痛的经验来模拟,但如果我们可以想到救主被钉十字架的痛,那就更清楚不过了,写到此美国佛教比丘尼佩玛.丘卓的作品我就觉得也可以稍微看看别的宗教是怎么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