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/03/18我们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Frances C搭动车到广州,到了广州南站,准备搭广州地铁到LEE Guanghe家,从南站要进入地铁站买车票或是要储值,我发现了一个奇观,中国的十几亿的人口不是喊假的,这么多的人口可能就集结在像广州之类的大都市中,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宝贵的经验,有关交通运输的票卡最好还是可以先预购的好,免的排队排到天荒地老。
[adsense][/adsense]
除了这个经验之外,或外还可以拿起骑乘铁公鸡:搭火车横越中国这本书来看看。
他们眼中的保罗.索鲁:
◆詹宏志:“保罗.索鲁是一位想像力最奇诡的旅行作家。索鲁的风格是那种穿透世俗虚伪的锐利,毫不留情,也绝不随俗。如果你愿意冒着自己的自尊也受一点点伤害的风险,读到的确实是极其敏锐的观察及冷面笑匠式的幽默。”
◆吴继文:“他常常置身荒凉甚至荒谬,但他自有定见、自得其乐。他的眼界与幽默使得他的招牌嘲讽辛辣但不带酸腐味。今天的世界讯息如云而真相如烟,行者移动更快、选择益多却看得更少,没有保罗.索鲁的手眼,我们真的不知道还要失去多少。”
◆邱一新:“他是个具有穿透能力的旅行作家──不媚俗、不矫揉,不随波逐流,但也毫不留情,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、心有戚戚焉。”
◆韩良忆:“这家伙实在太会写了,他那支偶尔愤世嫉俗却也常有敏锐观察与清澈洞见的笔,使得我这个读者读上了瘾。”
中国人最大的特色是,无时无刻不在奔忙!即使在走过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以后,他们依旧走个不停。中国历史教给我们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:他们从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脚步……
保罗.索鲁在一九八O年首次游历中国,他顺着长江一路南下,沿途走访了十几个城市。这年,眼见的中国是个有趣的年代,文革结束,求变的浪头窜起,境内正处于保守和改革两派间权力角逐如火如荼的社会氛围。人们穿着蓝装、脚登布鞋,骑着自行车穿过泥泞的街道;工人在照明不佳的工厂逐渐失去视力;服务生不但不拿小费,而且还高喊着“为人民服务!”。境内唯一明亮的色彩,是那些胆子较大的妇女和姑娘们发上别着的红丝带……
过了六年,保罗.索鲁再度造访中国。这回,他心血来潮参加了旅行团,从伦敦搭火车穿越东西德、社会主义的波兰、苏联、蒙古人民共和国──这些国家如今都已经变了天──然后由边境进入中国内地……一路到上海、北京、广州等人口稠密的大城,转抵西藏山野……这趟搭乘火车环游中国,他讶异于中国的改变之大与快速。原有的公社不是关闭便是展现新的风貌;稻田不见了,无田可种的农民开始涌现全国各地找工作。尤其,1986年末,中国许多较大的城市更爆发了学生示威风潮,上海还为此封城两天……
“能够在一块充满未知和变化的土地上游历,是件很棒的事!”
保罗.索鲁透过他的心和眼,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蜕变中的中国风貌,新奇却也有着荒谬的趣味。
名人推荐
●“扣人心弦……旅行家保罗.索鲁凭藉真情、活力及无比决心,探索他想发掘的事物……他是个从不懈怠的旅人。” ——华盛顿邮报
●“《骑乘铁公鸡:搭火车横越中国》是一位顶尖旅行作家与一个最佳旅行素材——中国向外国自由行观光客重新开放的火车之旅——结合而成的美妙结果,两者的碰撞产生细腻动人的火花……保罗.索鲁带着他一贯的主体性,再次以高超技巧冶炼无数巧合与邂逅,展现每个他所到之处的动人底蕴。” ——《巴尔的摩太阳报》(Baltimore Sun)
●“一本精采好书、紧扣人心的冒险故事,带领读者探索世界上最后一个谜样国家。”——《休士顿邮报》(Houston Post)
●“作者对于交流对话的巧妙掌握,充满细节、色彩与生命的细致描绘,无不使这本书丝丝入扣,栩栩如生……阅读保罗.索鲁,仿佛经历一场奇异旅行,穿梭在一个出人意表、喜感十足、妙不可言,也充满官僚纠结的世界中。所有动人的旅行都应该像这样。”——《克里夫兰据实报》(Cleveland Plain Dealer)
●“这位旅行家用生花妙笔造就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,读者仿佛亲自经历了一场旅行。”——《柯梦波丹》杂志(Cosmopolitan)
●“美不胜收……保罗.索鲁在字里行间传达出世界彼端的喜乐与苦恼,使一切显得生动、亲切而真实。”——《西雅图邮讯报》(Seattle Post-Intelligencer)
●“公允无私、洋溢同理心的绝妙之作。”——《哥伦布电讯报》(Columbus Dispatch)
●“很少作家能像保罗.索鲁这样,以精湛的文笔,对在疆域辽阔而矛盾重重的当代中国所见那些转瞬即逝的万般意象,进行如此深刻的记录。”——《圣荷西信使报》(San Jose Mercury News)
●“保罗.索鲁是个神乎其技的说书人。”——《沙加缅度蜂报》(Sacramento Bee)
作者介绍
作者简介
保罗.索鲁(Paul Theroux)
保罗.索鲁出生于美国。大学毕业后,投身旅行工作,先到义大利、非洲,于马拉威的丛林学校担任和平团教师,并在乌干达的大学担任讲师。1968年,应聘前往新加坡大学,任教于英文系。这段时间,将短篇故事及为报章杂志撰写的文章结集成册,并着手数篇小说,包括〈方与印地安人〉、〈嬉戏的女孩〉、〈丛林恋人〉等,这些小说收录于《大裂谷的边缘》(The Edge of the Great Rift, 1996)。1970年代早期,索鲁与家人移居英格兰,随后迁往伦敦,在英国居住了十多年。这段时期,写了几部评价甚高的小说及多篇广受欢迎的旅游文章,《漫游世界》(Travelling the World, 1992)一书即由这些旅游文章精选编纂而成。他目前在美国定居,仍前往各处旅行。
保罗.索鲁著作甚丰,包括:《瓦尔多》(Waldo)、《黑屋》(The Black House),《映象宫殿》(Picture Palace)赢得1978年英国惠特布雷德文学奖;《蚊子海岸》(The Mosquito Coast)被《约克郡邮报》选为1981年年度小说,并改编成电影;《骑乘铁公鸡:搭火车横越中国》(Riding the Iron Rooster: By Train Through China)赢得1988年汤玛士.库克旅行文学奖。最近的著作有《我的另一种生活:一部小说》(My Other Life: A Novel)、《九龙塘》(Kowloon Tong)、《旅行上瘾者》(Fresh-Air Friend)集合了他1985至2000年的旅行文学作品、《暗星萨伐旅》(Dark Star Safari)入围2003年汤玛士.库克旅行文学奖等。马可孛罗已出版《赫丘力士之柱》、《老巴塔哥尼亚快车》、《维迪亚爵士的影子》、《到英国的理由》、《暗星萨伐旅》、《旅行上瘾者》等书。
相关著作
《赫丘力士之柱》
《老巴塔哥尼亚快车》
译者简介
徐丽松
台大外文系毕业,世纪交替之际旅居法国多年,陆续于巴黎第七大学、里昂第二大学及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修读语言学及跨文化研究,并在法国及台湾从事英文、法文翻译及跨界合作工作。
目录
第二章 开往大同的内蒙古特快车:二十四号列车
第三章 开往北京的九十号夜车
第四章 上海特快车
第五章 开往广州的快车
第六章 开往呼和浩特及兰州的三二四号列车
第七章 铁公鸡
第八章 开往西安的一O四号列车
第九章 成都特快车
第十章 旅宿峨嵋山:开往昆明的二O九号列车
第十一章 开往桂林的八十号快车
第十二章 开往长沙和韶山(“红太阳升起的地方”)的慢车
第十三章 北京特快:十六号列车
第十四章 开往哈尔滨的国际特快:十七号列车
第十五章 开往朗乡的慢车:二九五号列车
第十六章 开往大连的火车:九十二号列车
第十七章 搭乘“天湖号”渡轮前往烟台
第十八章 开往青岛的慢车:五O八号列车
第十九章 开往上海的山东特快:二三四号列车
第二十章 开往厦门的夜车:三七五号列车
第二十一章 开往西宁的青海普通车:二七五号列车
第二十二章 开往西藏的列车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