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翁的物种源始:有钱人的起源与进化的第一章伪物种的形成 多少钱才算有钱里有这一节,一开头就提到奥地利动物学家罗伦兹(Konrad Lorenz,1903-1989)说过“文化上的伪物种形成”(cultural pseudo-speciation)。这个过程,我认为就是作者在相对的匮乏、美妙的孤立、金融怪物中提的过程,“也就是,一群群的人把自己划分成明显有别的社会单元,几乎像是不同的物种,并且建立起障碍以防堵其他人群。”…罗伦兹本人出身富裕的家庭,他自己的“伪物种形成”经验便是从上层社会阶级的行为着眼:“每当我遇见说话有维也纳萧顿高校(Schotten-Gymnasium)那种很势利眼的鼻音腔调的人,会忍不住受他吸引;我也会莫名其妙地信任他…”(见罗伦兹着《论侵犯行为》(On Aggression,1966)。

[adsense][/adsense]

芝加哥经济学家范伯伦(Thorstein Veblen,1857-1929)在《有闲阶级论》(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)之中述及有钱人的行为,主要是从“招摇式的消费”(conspicuous consumption)的角度而论。事实上,故作不炫耀的消费行为往往更能吸引人注意。

作者还举例这就像是孔雀的“鸣冲”(hoot-dash)行为,所有物种的标致雌性都熟悉这种举动,虽然各个物种做出来的略有不同。

所以有钱人的不炫耀讯号是他们善用的一种意涵极为细腻的语言。

另外这一结的一些话表现了罗伦兹说的“伪物种形成的黑暗面”,指的是一种把外人视为无关紧要、无知愚笨、比人类低等的倾向,这种倾向是完全合乎常情的。…原住民社群也会含蓄地这么做。

这种炫耀行为在作者看来是合乎常情的,我们其实不用再大惊小怪了。